搞笑的长篇小说有哪些(以《父与子》为武器的生活英雄 ——纳粹治下的漫画大师卜劳恩)

wufei123 发布于 2024-03-28 阅读(49)

因《父与子》总是涉及家庭场景,我们容易一厢情愿地将之当做家庭教育的材料其实卜劳恩并不是家庭教育的专家,漫画中经常出现父亲打孩子屁股,或是孩子调皮捣蛋闯祸的场景,作为家庭教育读物天然有一种“政治不正确”,但这正是《父与子》的魅力所在,这种独特的集体生活下的德国式“黑色幽默”,启示的不仅仅是家庭教育这个领域,甚至直接揭开了“家庭——社会”这个伦理大问题的盖子。

因“卜劳恩”之名本文如果把漫画家埃•奥•卜劳恩(E.O.Plauen)定义为教育家,甚至更精确定义为家庭教育家,一定会令中国的儿童读物、家庭教育读物出版商拍手欢迎,因为卜劳恩那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漫画《父与子》,有数不清的版本充斥中国出版市场,多数版本对黑白的原著加以填色彩绘,并且为这本无字漫画加上了注释,有的还是中英文对照的,甚至还有不少多媒体中英文音频解说或对话版本,当然还少不了漫画改编成的动画片。

这首先反映了卜劳恩生命的不幸,他在纳粹时期就牺牲了,作品早过了50年版权保护期但在卜劳恩的故里德国,虽然不少人也还听说过《父与子》这部几十年前的漫画,但却没有多少人看过,更没有成为儿童成长和家庭教育的必备童书。

这是德国人和德国教育界有眼不识泰山,数典忘祖,捧着金碗要饭吗?卜劳恩原名埃里希奥泽尔,1903年出生于德国福格兰特山区阿尔多夫附近的翁特盖滕格林村,四岁时,由于父亲谋生的需要,全家迁到了福格兰特山区的首府卜劳恩市。

这是后来画家给自己取笔名的由来实际上,生活中的卜劳恩,从来都叫奥泽尔,卜劳恩这个笔名,类似于中国的“鲁迅”,产生的背景原因实属作者本人对所处的时代感到万般无奈,却又成为后世约定俗成的指称也就是说,我们认识的著名漫画家卜劳恩,乃至著名作家鲁迅等等,属于那个时代的遗产,我们往往无法直接认清主人公在世时的处境状况,而只能等到那个时代结束后,得到一些所谓的“盖棺定论”。

这其实存在相当的问题,但若不这样,我们想要认识的那个时代的“卜劳恩”,可能就不会成名并传世,这真是个两难的问题卜劳恩的时代之名下,其生命历程相当短暂,他的事业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事业在时间上几乎重叠,这真是万分不幸,他也因此英年早逝,只活了41岁。

单从今天回顾世界权力格局的变迁,也能发现正是因为纳粹的臭名昭著及其溃不成军,也让原本冤死在德国国内不为世界所知的卜劳恩二战以后走向了全世界,这其中少不了消灭了纳粹极右势力以后的世界中白左势力的鼓与呼,卜劳恩若天堂有知,当然会感到欣慰,但也一定会陷入更深的对世界的未来,也就是我们正在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思考。

卜劳恩与孩子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其少也贱,故多能鄙“画”少年时代的卜劳恩,正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还没到当兵的年龄,只是在小学的最后几年,运用自己的绘画天赋,根据大人们口中的战场传闻,充满想象力地在纸面上还原了战场的野蛮和恐怖,并且在每一幅画上,小卜劳恩都配上“忘掉吧”这几个字,可见其幼小心灵对成人世界的争斗的敏感,对新兴的工业运用于荼毒生灵的血雨腥风的恐惧战栗。

不是所有的艺术苗子都对尘世有这样的敏感和悲悯,希特勒不过年长卜劳恩十几岁,青年时飘在欧洲艺术之都维也纳学画,还留下了不少看起来已臻成熟的作品但他没有给自己机会,当一战的号角甫一吹响,迅速投身战场,不是为了吃上军粮,而是有更长远的抱负。

卜劳恩“其少也贱”,十四岁就没学可上了,加上当时正值一战,形势对德国很不利,国民自然也没好日子过,什么绘画天赋也换不来一口饭吃少年卜劳恩被家里安排去学钳工这并不是卜劳恩遇上了周扒皮一样的父母,相反他很爱父母,成名后每每念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或许也是《父与子》中温情因素的来源。

做了几年学徒,卜劳恩不甘于接受这样的命运,17岁时他怀揣一腔热望到莱比锡进入了艺术与出版学院该校不像纯粹的艺术学院,更像我们今天在四五线城市见惯的“艺术职业学院”,兼顾了艺术爱好与谋生手段的考虑,说到底这也正是少年卜劳恩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因为首先他基础差,连文科中学的学位都没有,其次他没有好的家境,他在学徒期留下的画作,都是一些简单的线描稿,他或许连正经作画的画材都买不起。

在艺术学院的五年,卜劳恩的肖像和人体绘画手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巩固要知道,后世从希特勒当年留下来的画作中分析,人像是半途而废的艺术青年希特勒最欠缺的技艺此外,卜劳恩还学习了正在来临的出版与印刷工业中的核心技术——印刷制版及书籍装帧设计制作,这保证了以后的就业。

19岁时,卜劳恩开始走入社会当时他大学二年级,在家乡的艺术博览会上展出自己的作品,获得了评论界的高度评价,这激励着他的创作热情,他不断从各种比赛中拿奖,作品开始见诸报刊,这带来了最直接的奖励——稿费此外,他开始从社会上接活,绘制广告牌、促销标语,银行、剧院、动物园、肥皂公司和香水公司都是他的客户。

不是艺术家让我们暂停一下,卜劳恩这个路数好像不是什么艺术大师成长起来的正规路数,就像中国著名画家罗中立,毕业后虽然在县城电影院当美工画海报,但一定还有个《父亲》这样的大画和“正事儿”等着他去创造辉煌这还要回到那个时代去寻找原因。

当时的德国,是历史学家所谓的“魏玛共和国”,于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的历史条件下建立为什么叫“魏玛共和国”?其实它的国号还是“德意志国”,只不过施行的宪法是在魏玛召开的国民会议上通过的,被称作《魏玛宪法》,新兴的共和国也就被后世历史学家称作魏玛共和国了。

这个国家建立在一战失败的基础上,政治动荡、物质匮乏,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举步维艰,青年想要报国?国家刚刚经历惨痛失败,一般人可做不到再向虎山行;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而成长为一名伟大艺术家?老百姓的孩子还是先填饱肚子吧,何况你上的是三线城市的“艺术职业学院”。

青年卜劳恩的发展轨迹并不说明此时的德国没有艺术在人民普遍穷困的情况下,总有人能吃香喝辣,经济在战后毕竟有所好转,德国的大城市有了一定物质基础来患上一战失败的后遗症——颓废有的画家是世家子弟,亲身参加过一战,他们的画作中充满战争的残暴和人性的丧失。

另一方面,巨大的失败让艺术家们看到沉浸在保守又森严的等级社会中的最真实的人民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以及艺术上的包豪斯主义等,反证出社会发展的迷茫,从知识分子到老百姓,没有人知道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做战胜的西方的附庸?还是投靠新兴的强大的苏维埃,或是等待伟大的德意志的复兴?。

对还没有混出头来的青年学子卜劳恩来说,或许是出身限制了他的想象力,或许是天生不关心家国命运,或许是学历的欠缺使他少了德国知识分子哲学和宗教上的沉思总之,还是先画好自己的书报插画吧因为发表作品,卜劳恩和《卜劳恩人民报》的编辑埃里希•克瑙夫成了朋友,不久他们又一起认识了第三个“埃里希”——作家埃里希•凯斯特纳,三人成为生死之交。

在社交活动中,卜劳恩也有着特立独行的艺术家风格,比如他第一次见到他后来的妻子玛丽嘉尔德(也是一位插画家)时,就开门见山地告诉她:“您将成为我的夫人!”在学院生活行将结束时,卜劳恩惹了一个麻烦,他的一幅讽刺作品,被媒体指为对德意志的国粹人物贝多芬不敬。

是的,卜劳恩的确不懂音乐,他都不怎么去听高雅的音乐会这次风波差点让他和朋友失去工作,卜劳恩决定去柏林,去看看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过的是什么日子

《父与子》是黑白原著,被加以填色彩绘

“繁盛的20年代”,导火索已经点燃20年代的柏林,希特勒已由沉默寡言的退伍士兵成长为纳粹党首“纳粹”是中文音译,意译是“国社党”,全称“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这股极右翼势力竟然误会自己是工人阶级的左翼政党,而且确实取得了工人阶级的巨大支持——因为经济在复苏,只有工人阶级还在挨饿。

另一方面纳粹还没取得专政,柏林还享有“繁盛的20年代”的文化艺术上的自由卜劳恩在此结识了文学家柯勒律治、戏剧家布莱希特等很多文艺圈中人,他为他们画书籍插画、艺术家肖像画,听他们谈论政治,他在报纸上的插画、漫画也具有了政治讽刺性。

但要说卜劳恩凭自己那些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扣开了柏林艺术圈的大门,恐怕他自己都不会相信卜劳恩在二三十年代也去过巴黎、莫斯科,巴黎的希腊雕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启发了他的个人风格,但也仅此而已,他不是那个时代的毕加索。

莫斯科的虚假做派,连卜劳恩都能一眼看穿,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没有成为能被工人阶级团结的小知识分子勤恳的工作和大众媒体——报纸上的作品频繁亮相,还是使人们记住了这个年轻有为的青年插画家自古以来,德意志似乎不懂什么叫幽默,都是被板起脸来的严肃哲学家引领着社会文化。

现在卜劳恩面临着“现代化”,他也读一些上学时看不懂的书,从当代的布莱希特到古典的歌德,更多时间则在咖啡馆和朋友一起搞“文创产业”,策划报纸漫画的讽刺性不出几年,他成为“具有德国画家独特幽默风格的典型代表”,这不难理解,就像今天几米或者蔡志忠那样尽人皆知。

但是,随着1933年纳粹的独裁开始,希特勒迅速让这些没有固定工作的自由小知识分子的日子不好过起来而此前不久,卜劳恩在反对党的报纸上发表了讽刺希特勒的漫画,在镜中高大威武的形象背后,希特勒缩成一团,像一只可怜的老鼠,双手捂着眼睛,头发盖在脸上。

这可没什么幽默可言,让戈培尔从此记住作者的名字了纳粹大权在握,卜劳恩便未能取得德意志帝国新闻协会报刊画家委员会的会员资格,再也不能在报纸上发表作品了卜劳恩画有插画的那些不跟纳粹路线走的作家的书,被集中焚烧。

1934年,卜劳恩连啤酒都喝不起了后世说到这段历史必称其“白色恐怖”,而纳粹的方案是万众一心,将700万失业者从饥饿、贫困中解救出来为此,德意志帝国的整个文化机构都必须按照纳粹的原则和希特勒的意志来设置。

卜劳恩和他的朋友们纷纷“落马”他害怕了,将过去在反对党报纸上发表的漫画原稿通通烧了,安排老婆孩子撤出柏林万众一心的年代,《父与子》相互偎依

        布劳恩市的“父与子”雕像.1934年春,《柏林画报》的长篇幽默漫画专栏在物色作者,他们先后找了32位画家,但都不满意德国人连对待幽默工作都如此严谨,后来找到了卜劳恩卜劳恩不是被禁了吗?画报方小心翼翼地向上面交涉,卜劳恩终于获准用笔名发表非政治性漫画。

什么笔名呢,就是画家童年生活过的城市卜劳恩画什么呢?幽默不是你想笑,想笑就能笑希特勒上台后,人们的生活都是步调统一有组织有纪律的:男孩子加入“少年队”,女孩子加入“少女队”,男青年加入“希特勒青年团”,女青年加入“德意志女青年团”,每周要训练两个下午或晚上,周末也没得休息。

学校和家庭教育通通让位于组织教育,成年人也必须频繁参加游行、训练和党务活动《父与子》的第一篇——《糟透了的家庭作业》一刊登,人们就被吸引住了:学生在学校作业不过关,老师上门打家长的屁股以示惩罚这个幽默,不仅让人发笑,甚至让人有了偷偷的一丝会心。

《柏林画报》每周要求卜劳恩提供几个《父与子》漫画方案,从中挑出一组刊登反响相当不错,劳工和市民阶层的普通读者,在铁板一块的政治生活之余,纷纷写信给编辑部小读者们的来信也相当踊跃,这使得《父与子》漫画连载了3年,而且还分期分批推出了单行本漫画书。

2003年,德国发行的《父与子》纪念邮票一般来讲,后世提到《父与子》,总要提到卜劳恩的舐犊之情连载这批漫画时,卜劳恩30岁出头,孩子也和漫画中的“儿子”一样是个小不点但《父与子》的艺术只有很少取材于卜劳恩父子的生活,因为没有什么好取材的。

《父与子》情节夸张,充满想象力,但多数情节不是简单地让人哈哈大笑,也并不是含沙射影地表达政治隐喻,甚至其中的很多“梗”放在今天是很难理会到的,于是其效果很多时候“很冷”什么是 “冷笑话”,我们或许可以从研究《父与子》中追根溯源。

因《父与子》总是涉及家庭场景,我们容易一厢情愿地将之当做家庭教育的材料其实卜劳恩并不是家庭教育的专家,漫画中经常出现父亲打孩子屁股,或是孩子调皮捣蛋闯祸的场景,作为家庭教育读物天然有一种“政治不正确”,但这正是《父与子》的魅力所在,这种独特的集体生活下的德国式“黑色幽默”,启示的不仅仅是家庭教育这个领域,甚至直接揭开了“家庭—社会”这个伦理大问题的盖子。

这就如同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从一开始只被认为搞笑,到被大学里的学者赋予“后现代”社会研究的意义可惜的是,《父与子》至今还不具备“无厘头”电影的学术关注度和地位但对中国人来说,它也有传奇的一面:它刚推出单行本就被民国出版商引进到了中国,启发了华君武、丰子恺等那个时代的漫画家,据说还得到了鲁迅的喜欢。

《父与子》创作于纳粹掌权前后,卜劳恩也死在纳粹监狱中图为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死亡之瞥”    有点道家的卜劳恩和他的极右时代    凭着《父与子》稳定的稿费收入,卜劳恩全家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在万众一心的时代,德意志民族也没忘优待一位原创漫画家——卜劳恩当时的稿费收入相当于一名纳粹的高级官员。

他租了专门的画室,还添置了汽车《父与子》自动带动了周边产业,那时版权意识淡薄,人们纷纷用“父与子”的形象包装和推广自家商品纳粹还将“父与子”的形象用于政党的社会募捐,对此卜劳恩肯定是知道的,甚至有他本人的授权。

这是卜劳恩和《父与子》的历史污点吗?我们不要忘了,卜劳恩只能画《父与子》,他没有自由案牍劳形的长篇连载也让他感到疲惫和枯竭同时,“老大哥”从没有忘记他,一直在看着他1936年,卜劳恩又遭遇了一场被禁风波。

“父与子”形象被纳粹用于“寒冬赈济活动”募捐,就是卜劳恩为保留自己仅有的创作自由对纳粹做出的妥协对卜劳恩来说,《父与子》一度成为他的某种保护,但后来他感到不是那么回事了1937年连载结束,1939年战争爆发,所有事情变得那么不稳定、不安全,卜劳恩忧心忡忡,实际上在连载的3年中,有物质改善的巨大加持他也从未真正开心过,他依赖他人又疑惧他人,来自国外的帮助被他拒绝了,逃出德国的机会被他放弃了,《父与子》连载结束全家又陷入靠妻子作画维持生活的窘迫,卜劳恩在战争期间,越来越消沉,他开始出现恐惧的幻象,仿佛余生将在铁窗里度过。

世界在陷落,卜劳恩不顾妻子的劝阻而给戈培尔写卷首语的《帝国》周报画漫画,他在漫画中丑化英国和苏联,并说:“直言不讳毫无意义,只会被处死”《史记》载有老子的类似表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无处可逃1943年战争形势逆转,他在柏林的画室被炸毁,主要画作付之一炬因为自己是免兵役的,他还必须留在柏林工作,不然就会被劳工部门送进兵工厂形势如此恶劣,但他又在背后议论戈培尔靠每周的《帝国》卷首语收获2000帝国马克,朋友间一些“敌视国家的言论”被告密。

他在被羁押中自杀身亡朋友埃里希•克瑙夫随后被处决,家里收到5万多帝国马克的处决费账单第三帝国崩溃后,卜劳恩多少在胜利后的全世界成为英雄,不是政治英雄,而是以《父与子》为武器的生活英雄七十多年过去,世界又发生了巨变,德国人不会因幼稚或专为赚钱而阅读和炒作《父与子》,我们在把《父与子》漫画递给老师们、家长们时,最好能说明这一点。

2019年/30期

发现教育智慧 记录教育变革

亲爱的读者们,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与您交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新闻列表 新闻95624